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8-07-16 20:10 我要评论( )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31日 各市发展改革委,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31日
各市发展改革委,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新型材料产业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接替产业之一。相对于传统材料而言,新型材料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竞争的新优势。为加快提升新型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适应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依托能源资源和区位优势,全省新型材料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二五”以来,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行业领域产能和产量居全球或全国前列,不锈钢已形成400万吨生产能力,规模跃居亚洲最大;煤系高岭土深加工产品年产量达到60万吨左右,居国内第一位,成为全球主要产地;钕铁硼永磁材料产量占到全国的1/7;精细化工、化工新型材料综合产能达到100万吨。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我省积极推进新型材料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大力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新兴材料市场占比持续攀升。太钢高性能特殊钢在高铁、核电等多个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镁金属合金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应用居国内前沿水平,钕铁硼永磁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煤系高岭土材料、化工合成新型材料TDI、白乳胶、氯丁橡胶、新型耐火材料等品种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新能源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和固废再生材料等占到全省新型材料行业产值的30%左右。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省新型材料产业领域企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太钢不锈钢、中条山有色集团、潞安高纯硅业、闻喜银光镁业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兰花科创、晋投玄武岩、三元炭素等优势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大型骨干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银光镁业技术中心、中科院碳材料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新型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中电三十三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不锈钢、镁业、磁材等产业战略联盟或产品中试基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如国内规模最大煤焦油加工装置、国内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煤系针状焦生产装置等技术装备,以及国内先进T800碳纤维生产线,有力促进和支撑了新型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布局日趋合理。近五年来,全省特殊钢深加工、镁合金深加工、煤焦化—烯烃—精细化工产品、矿渣、炉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新型建材产业链等产业链条基本成型,并初步形成了一批生产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整体呈现出集群式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已形成了以太原、运城为核心的镁合金材料基地、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基地;以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太原不锈钢新型材料应用基地;以吕梁煤焦油深加工、长治焦化苯深加工、晋城焦化苯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煤化工材料基地;以太原、阳泉、吕梁新型耐火材料为重点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等。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具备了加速发展的产业基础,但无论产业综合实力,还是技术研发水平,都与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不相匹配,难以满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产业链条较短,综合配套能力不强。我省新型材料产业主要以基础材料或中间体为主,多处于产品链条的一段,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品种单调,档次偏低。与生产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材料供应、市场销售等配套不足,难以与下游企业形成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装备研发落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高端成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新产品开发和组织生产能力较弱。对新型材料公共关键技术的联合创新不足,大部分新型材料企业和产品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只注重产业规模扩张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核心技术的掌握、积累及发展,一些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尚未突破。
集群优势不突出,带动能力不强。全省新型材料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企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较突出,专业化分工和差异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领域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成熟,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带动作用较弱。
发展环境不优,推广应用力度不足。从目前看,支撑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制度环境不宽松,财政支持、金融扶持、成果转化、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与产业化衔接不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尤其是新型材料产品市场开拓工作相对滞后,一些档次高、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材料产品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中央“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深化落实,以及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为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为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当前,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并购日益活跃,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新型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将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从省内看,国家创新驱动山西行动计划、山西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山西科技创新城、煤基科技重大专项等将在未来五年进入实质性推动和创新成果释放的关键时期,这将有助于推动我省新型材料产业整体上规模、提档次。二是国家和我省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无论国家还是我省对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更加聚焦有力,发展环境更加宽松优化。三是发展需求日益旺盛,为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新时期,国内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将带动一大批新型材料产品更新换代,高性能功能材料和高端材料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同时也为我省新型材料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省份,我省在发展新型材料产业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和障碍。一是先进技术引进难度加大。当前,发达国家为控制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战略制高点,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进行技术封锁,进一步加大了我省新型材料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难度,长期以来建立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二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竞相把发展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也把新型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各省市竞相出台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专项政策,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我省新型材料企业进入高端领域的难度将日益加大,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五个发展”新理念,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以提高供给侧产品制造能力为抓手,围绕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型材料等五大领域,重点实施集聚发展、企业培育、能力提升、融合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六大工程,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力争“十三五”时期把新型材料产业培育成长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立足突破行业关键薄弱环节,健全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坚持创新开放引领。将技术创新摆在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行业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开放式合作创新,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坚持核心关键突破。鼓励有实力的新型材料企业积极开发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关键新型材料,推广应用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率先突破,带动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坚持延伸集聚发展。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培育完善产业链,加强新型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水平,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新型材料产业集聚区。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省新型材料产业要力争实现“两个提升、两个优化”,即到2020年,全省新型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内部结构和发展方式持续优化,成为引领、支撑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规模提升。全省新型材料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2000亿元,打造一批全国一流、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产品,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提升。新型材料产业自主创新与技术集成能力不断提升,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以上,建成一批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组建5家左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联盟为主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长效机制。
——内部结构优化。镁合金、铝合金、特殊钢、新型煤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纳米材料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纳米材料产业成长为新型材料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达到30%以上。
——发展方式优化。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广泛应用,低碳、绿色、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广,新型材料产业单位能耗和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集约发展。
 
 
 
 
专栏1新型材料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目标
铝合金、镁合金:铝合金、镁合金深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延伸加工占铝工业、镁工业比重大幅提高;
铜合金:铜合金深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品种持续增加;
钕铁硼材料: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产能达到3万吨/年,年产值达65亿元;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能达到1000吨/年,年产值达3亿元;
新型化工材料:以甲醇为原料的碳一化工产业链不断延伸,煤焦油深加工产品超过30种、粗苯深加工产品超过10种;工程塑料、聚氨酯及碳纤维、助剂和添加剂等专用化学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材增加值占整个建材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 50%左右,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占建材行业总量比重达到 20%,万元产值能耗大幅度降低,总体环境达标,水平和经济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总体布局
以科技和产业资源禀赋、原有产业布局为基础,以市场化配置为依据,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依托各类开发区(园区)、基地为依托,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辐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一核三板块”的空间布局。
“一核”,即打造太原都市圈新型材料产业研发和生产核心区,以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为契机,太原、晋中要充分发挥山西科技创新城、大学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人才、技术相对集中优势,建设成为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和新型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三板块”,即构建三个区域性的新型材料发展中心区,晋北板块重点是发挥大同、朔州、忻州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煤系高岭土、铝合金、镁合金、新型建材、化工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晋东南板块重点是发挥长治、晋城发展基础和优势,打造特种玻璃、化工新型材料和纳米材料产业集群。晋南板块重点是发挥临汾、运城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四、重点领域
以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增强创新链为路径,建立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型材料等五大领域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我省由原材料大省向新型材料制造大省转变。
(一)先进金属材料领域
围绕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特殊钢和钕铁硼永磁材料精深加工,发挥太钢、中条山有色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引领作用,重点推进镍基耐热合金高技术产业化、冷轧硅钢、金属捕集回收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太原、运城两大先进金属材料集中区。
——镁合金材料。依托太原和运城两大镁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银光镁业、康镁科技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军工等领域的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引导太钢集团、中条山有色等企业进入高端镁合金深加工领域,开发与主业关联度高的镁板连铸连轧技术、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等关键材料生产技术,积极开展高性能变形镁合金板材、型材、镁合金板成卷轧制、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加工技术研发,加快开发大截面镁合金型材和大口径厚壁高强度镁合金管材、高性能镁合金宽幅板材、镁合金大型铸件、锻件及其加工装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区域金属镁资源,打通镁合金深加工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镁合金新型材料及其制品等深加工产业链,提升“白云石-原镁-镁合金-高品质镁合金产品”产业链,重点推进镁合金轮毂、镁合金板材、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等项目建设,巩固与提升我省镁合金产业的竞争优势。
——铝合金材料。依托南部、中部和西部铝产业基地,强化煤电铝加工一体化发展,提高铝的板、带、箔、线、锻、铸等半成品加工比例,加快向高强高韧铝合金、高端精深铝合金加工延伸,逐步形成以镁合金、铝合金铸件、型材、锻件、板材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依托中铝公司、中电投山西铝业、同德铝业、阳煤集团兆丰铝业、信发集团、山西兴安化工等龙头企业,重点研制生产汽车铝、轮毂、连杆等锻件,大型复杂铝合金砂型铸件精密成型技术、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制造加工技术,培育开发铝合金电缆、铝合金模板、铝托盘、铝制微通道管、太阳能发电用铝材等新型铝合金产品,开发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材料及锻件、高纯高压电子铝箔等高端材料,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以发展汽车铝合金零部件和建筑铝合金结构件为重点,聚集下游铝加工和应用推广企业,打造铝土矿-煤炭-电力-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的产业链,重点推进高性能铝型材、铝板带、箔材、压铸件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发展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换。
——特殊钢材料。依托太原特殊钢产业基地,发挥太钢集团技术优势和不锈钢产业园区集聚优势,加快发展高强高韧和特种专用钢材,重点发展取向硅钢、高铁专用钢、镍基耐热合金、非晶带材等特殊钢产品,打造2000 万吨级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以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开发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大力开发时速350km以上高铁等重大装备用高品质轴承钢、车轴钢、车轮、弹簧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新型双相钢、节镍型不锈钢、抗菌型不锈钢等新型不锈钢,高牌号取向硅钢、镍基耐热合金、非晶带材、硅钢镁等特殊钢产品;发展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抗震钢筋、高强度线材(硬线),高强度、抗震、安全、耐火耐候钢板和 H 型钢。围绕太钢战略品种,引进相关深加工企业,扩大下游深加工规模,重点推进高磁感取向硅钢、硅钢冷连轧、高铁用钢等项目。
——钕铁硼永磁材料。依托太原、运城两大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基地,以“一园两区”为载体,加快调整稀土成分配方设计,改进创新工艺技术和装备,优化钕铁硼永磁材料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特色产品群。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重点研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中镝或铽减量化应用技术,发展一致性高、稳定性好、适用性强的永磁材料、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和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开发风力发电机、微特电机、变频电机、牵引电机、选矿除铁机电设备、医疗设备等钕铁硼应用产品。拓展在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机、变频空调、核磁共振等高端应用领域,加快推进耐高温基体抗腐蚀性和低失重产品的产业化步伐。
——铜合金材料。依托太原、晋南铜合金材料产业基地,着眼市场需求和工艺创新,开发广泛用于高铁输电接触线、牵引电机转子部件、输配电变压器、云计算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高强高导高耐磨高韧性铜合金材料。发挥中条山有色、晋西春雷等企业龙头作用,创新应用富氧底吹熔池熔炼核心技术,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技术、高纯无氧铜材制备技术、铜合金板带生产技术及液压件用铜合金技术等,大力发展IC封装用高性能铜合金带、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镍硅合金等产品,光亮高导铜杆线、压延铜箔、挠性覆铜板等深加工产品,满足电力行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船舶制造业对铜材产品的需求。
——半导体材料。培育新兴企业,以高纯度、大尺寸、高均匀性、高性能、低成本、多功能和集成化为方向,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产业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氮化稼、砷化稼、金刚石材料等新型硅基材料,大幅度提高原有硅集成电路的性能。积极研发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有机显示材料以及各种纳米电子材料等,以及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推进高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
(二)新型化工材料领域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型材料等深加工产业,重点推进烯烃、己内酰胺、氯丁橡胶、荧光增白剂、煤系针状焦等精细化工项目,加快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化工新型材料集中区。
——新型煤化工材料。依托三大煤炭基地,在继续巩固化肥等传统煤化工在全国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以焦煤、晋煤、同煤、潞安等大型集团为依托,加快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现代煤化工材料发展,大力发展溶液丁苯橡胶、乙丙橡胶、(卤化)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氯丁橡胶(丁二烯路线)、丙烯酸酯橡胶、聚硫橡胶、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硫化橡胶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等;积极发展各类助剂、催化剂、添加剂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和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有机硅、聚氨酯等化工新型材料。
——新型焦化工材料。依托阳煤太化、蓝星化工、潞宝集团、兰花科创、翔宇化工等企业,延伸煤焦油、焦化苯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焦化产品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焦炉煤气—天然气/LNG、焦炉煤气—甲醇—烯烃、焦炉煤气—合成油品及化学品、焦炉煤气—乙二醇—PBS,重点突破高档炭黑、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炭纤维等高性能碳素材料,加快发展己内酰胺、苯胺、己二酸、橡胶防老化剂、新型石油裂解催化剂、MDI、TDI等高端苯系深加工产品,加快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的转变。
——新型盐化工材料。依托山西焦煤、南风化工、山西三维、山西合成橡胶、阳煤氯碱等企业,进一步巩固元明粉、硫化碱、硫酸钡、硫酸镁等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以原盐、氯碱及下游氯、碱、氢深加工的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白乳胶、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聚乙烯醇缩丁醛、氯丁橡胶、管材级氯化聚氯乙烯等产品。
(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
聚焦煤系高岭土、新型耐火、新型建筑、特种玻璃、新型陶瓷等发展方向,布局建设节能保温泡沫陶瓷、粉煤灰制备高效节能陶瓷纤维及其制品、高性能耐火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晋北、晋东、晋东南三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集聚区。
——煤系高岭土材料。发挥山西省全球主要煤系高岭土资源产地优势,建设晋北煤系高岭土材料产业基地,积极开发高岭土深加工产品,着力提升高档高岭土品质,实现煤系高岭土深加工多元化、精细化。依托忻州金宇及金洋等骨干企业,加快煤系高岭土新型煅烧工艺开发与关键设备产业化,在进一步提高造纸涂布级和涂料级超细煅烧高岭土品质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医用超细煅烧高岭土、玻璃纤维用煅烧高岭土、催化剂用煅烧高岭土和聚合物用改性煅烧高岭土等产品。支持煤矸石高岭土活化产品在各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巩固涂料、造纸、橡胶、陶瓷等消费领域产品领先地位,拓展乳胶、工程塑料、医药等新兴领域应用产品,提高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与中国日化所、应用行业等科研力量结成开发联盟,培育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能力,加快技术标准的提升和新产品标准的制定,重点攻克超白、改性等煅烧高岭土深加工关键技术,鼓励发展10万吨级以上节能型超细煅烧高岭土生产工艺。
——新型耐火材料。发挥我省高铝耐火粘土资源优势,打造阳泉、吕梁两大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依托盂县西小坪公司、方山县恒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均质料、电熔改性料、转型料等优质合成原料,重点发展镁钙质、镁钙锆质等不锈钢用绿色耐火材料,碳化硅质、氮化硅质、氧化锆质等煤化工用高温、耐磨材料,陶瓷纤维等建材行业用高性能耐火材料,全面推广无铬耐火材料,实现耐火材料质量、品位和附加值的提升。支持研发引进生产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采用均化调制、除杂提纯、改型改性等先进技术,重点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铝矾土等资源推进莫来石均质料、高性能耐火材料、磨料、环保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等项目建设,形成从矿山开采、原料合成、制品研发、规模生产到整体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建材企业与建筑企业深度融合,以节能、节材、环保和标准化、模块化要求生产多功能复合墙板、楼板、楼梯、管廊等建筑部品部件,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适用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高效保温防火材料、自保温砌块、高密封性保温性门窗材料、环保装饰装修材料产业,重点推广难燃聚氨酯保温材料、CL结体体系、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系统等,促进绿色建材的生产和应用。加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应用,开展各种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推进C60以上混凝土在工程建设的应用。提升化学建材品质,重点推广大口径塑料管道、新型防火材料和建筑涂料。发展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透水砖、透水沥青材料、透水水泥混凝路面材料。推进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建筑垃圾、共伴生矿等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再生利用。
——特种玻璃材料。依托吕梁、长治特种玻璃产业基地,发挥利虎玻璃、长治玻璃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汽车安全玻璃、功能性建筑玻璃、医用玻璃、家电面板玻璃等深加工产品和电子、光学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为目标,培育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太阳能光热发电反射镜玻璃等特种玻璃产品。以智能电子产品需求为契机,大力研发超薄玻璃,支持发展电子信息用屏显玻璃基板、汽车和高铁等用风挡玻璃基板,提高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延长玻璃精深加工产业链,鼓励推广采用富氧燃烧和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等技术,加快提升现有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重点推进各类汽车安全玻璃、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建筑用钢化玻璃项目建设,打造全国品质优、技术先进的特种玻璃精深加工基地。
——新型陶瓷材料。依托朔州、忻州、晋城和阳泉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耐腐蚀、耐高温、耐磨和耐酸碱陶瓷材料,加快发展多孔陶瓷、蜂窝陶瓷、高(中)铝耐磨球和泡沫陶瓷等高性能陶瓷材料。积极发展氮化硅和碳化硅陶瓷材料,日用半透明度高陶瓷和超薄型、大尺寸、艺术化建筑陶瓷材料和无污染石油压力支撑剂、复合陶瓷薄板和装饰保温陶瓷材料。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型窑炉,加快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高强低密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技术及装备,大幅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
(四)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
瞄准新型纤维、树脂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发推广,加快石墨纤维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太原、大同两大新型纤维材料产业集聚区。
——新型纤维材料。充分发挥太钢集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三元炭素、晋投玄武岩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风力发电、压力容器、建筑补强和高压输电等领域的应用产品。积极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硅酸铝陶瓷纤维、石膏纤维(晶须)和粉煤灰纤维及下游产品,以及蛋白质再生纤维系列产品、洋麻纤维和大麻纤维产品、新一代明胶纤维,鼓励发展其他天然生物纤维、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型纤维等新型纤维产品,推动高端碳纤维的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聚丙烯腈(PAN)-PAN原丝-碳纤维及短切碳纤维-预浸料或预制件-复合材料零件-最终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加快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向规模化、高水平炭化、高端制品发展。重点推进石墨纤维产业化、T800级聚丙烯腈碳纤维产业化、玄武岩连续纤维及后制品加工项目建设,打造从基础原料、复合材料到制品构件的碳纤维完整产业链。
——树脂基复合材料。坚持以大比强度、高减重效率、强抗热载能力、低成本、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发展导向,加大对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增强体和环氧、双马、聚酰亚胺等多功能聚合物基体的研发力度,加快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长纤维和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发展应用于新能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海洋工程等领域的高性能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重点研发和扩大应用“碳-氮”化物复合陶瓷、自增强碳化物陶瓷、自增强氮化物、硼化物陶瓷、纤维增强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陶瓷、氟化物等高性能结构型陶瓷材料。加快发展化学及物理敏感性多元复合陶瓷传感器、压电复合陶瓷、热电复合陶瓷,以及集导电、蓄热等于一体的太阳能领域陶瓷等功能型复合陶瓷。
(五)前沿新型材料领域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智能材料等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拓展产品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微机械系统、精密加工等行业的应用范围,集中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前沿新型材料产业集中区。
——纳米材料。依托兰花华明等企业,重点发展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等产品,积极开发橡胶、塑料、硅胶、油墨用纳米碳酸钙和水性涂料助剂等多元化、功能化、专业化产品。推广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的纳米材料,发展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纳米终端材料产品,拓展纳米材料在建材、能源、涂层、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纳米粉体、新型纳米材料项目建设,建成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国家级纳米材料基地。
——石墨烯材料。依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晋能集团、三维集团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着力开发大面积单晶石墨烯高效工业制备技术,推进超级电容器、触摸屏、结构材料等石墨烯下游领域的技术研究。突破石墨烯导热薄膜、石墨烯储能—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技术等石墨烯关键制备和应用开发技术,推进高性能材料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智能材料。以满足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微机械系统、精密加工等需求为目标,培育发展压电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电致伸缩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及某些智能高分子材料。以功能特殊化、复合化、性能极限化以及结构微型化为方向,积极开展高温压电材料、细晶粒压电陶瓷、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技术研究。以高效应用于装备制造工程为目标,推动开发大应变、大驱动力、高响应速度、成本低,且性能稳定的新型记忆合金材料。
——新能源材料。依托中硅高科、同煤集团、大同协鑫、潞安集团、晋能集团、中电二所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晶硅和薄膜为主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开发高比功率、功率型和容量型新能源关键产品,拓展产品在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卷绕式聚合纳米固体电池和管式胶体电池,特别是大型动力密封电池、超电容器等新能源关键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大力开发低成本、高转化效率光伏电池多晶硅材料产业化技术,重点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钛酸锂负极材料、超薄型耐高温聚丙烯薄膜、可金属化粗化膜、超高方阻金属化薄膜、聚烯烃微孔薄膜、超级碳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产品。
——节能环保材料。依托运城减水剂产业集群,发展防水材料和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等材料。依托新华化工、同煤集团等发展新型活性炭材料。依托孝义金辉兆隆等,发展可降解环保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BSR树脂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以淀粉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餐饮用具等。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水处理、水净化、空气净化等环保领域,鼓励发展增强型中空纤维膜、聚砜膜等高分子膜产品和聚十一酰胺等高性能植物塑料,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进程。
——其他前沿新型材料。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趋势,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加大前沿材料研究和投入,引导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高温超导材料、耐超高温复合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和基础材料研究等。


专栏2新型材料产业重点领域产业链
铝合金:煤—电—铝—铝合金—深加工板带棒型材;煤—电—铝—铝合金—电子零部件;
镁合金:原镁—镁合金—板带棒型材;原镁—镁合金—压铸、锻件或制品;
钕铁硼材料:磁体—风电电机—风电设备;磁体—汽车用电机—电动汽车;磁器件—手机部件—手机;磁体—医疗设备;
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发展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可降解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和聚丙烯专用料等;
新型建筑材料:煤-电-电石-化工-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碳纤维材料:碳纤维—纺丝—织造—加工各种零件;碳纤维—纺丝—聚棒—耐腐工程。
 
专栏3  新型材料产业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铝合金、镁合金:大规格、大厚板、宽幅、超薄轧制技术;连铸连轧以及连续轧制技术;微合金高性能镁合金生产技术,低成本高塑性变形镁合金生产技术,先进镁合金压铸生产技术,镁合金大型挤压设备、模具与特种挤压型材技术;
钕铁硼材料:成型+等静压变为自动化程度高的一次成型技术;钕铁硼产品表面保护技术和装备;重稀土减量化技术;耐高温、低成本永磁产品技术;
新型化工材料: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技术;矿用聚氨酯合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技术;
新型建筑材料:轻质高强、节能隔热、绿色环保、利废节材技术;
新型陶瓷材料:功能和结构陶瓷的高温、耐腐蚀技术;板材的复合薄型化技术;
碳纤维材料:聚丙烯腈(PAN)-PAN原丝-碳纤维及短切碳纤维-预浸料或预制件技术;
石墨烯材料:大面积单晶石墨烯制备技术。
五、主要任务
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政策引导,重点实施集聚发展、企业培育、产业提质、融合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六大工程,加快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集聚发展工程
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立足现有材料工业基础,结合各地科技人才条件、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采用技术引领型、市场导向型、资源转化型等模式,因地制宜布局一批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紧抓“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契机,重点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区,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新格局。
提升园区服务优势。充分整合优化现有园区的资源,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程度,引导和规范新型材料产业有序发展。依托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配套,着力打造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推进新型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健全完善产业链条,坚持横向拉宽、纵向加深,按产业链配套凝练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协同能力。鼓励原材料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新型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强化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创新,在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重点领域,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放大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强化生产环节上下游的连贯配套,助推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
(二)企业培育工程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创新、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带动行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集聚,与龙头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化生产的格局。到2020年,新型材料骨干企业集团产值占全省比重的50%。
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探索实施重点新型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补助政策,积极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方式支持符合政策条件、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材料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优势企业不断发展精深加工和新型材料产业,增强内外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竞争能力。积极培育下游市场应用方向,拓展市场发展新空间,使其成为推动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具有知名品牌 “专、精、特”的中小微企业,提高关联企业的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和大企业大项目,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与重点骨干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区域布局广的发展新格局。
(三)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名品名牌战略。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扶持一批经营有特色、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新型材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极开展新型材料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和“名优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镇、名市(县),推广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
积极推行行业对标。引导全省新型材料领域企业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行业对标工程,制定改进时间表和路线图。鼓励企业结合产业特色、企业特征和产品特征,围绕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管理、技术装备、节能减排开展对标,全面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供应商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现代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
加快“互联网+”改造。积极跟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材料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加速融合。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开展大数据应用,发展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业态。积极引导新型材料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发展异地协同设计、网络众包、云制造等网络化制造模式。力争到2020年,新型材料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比例超过50%。
(四)融合发展工程
全面促成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材料产业与物流、科技、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完善与工业相配套的物流体系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研发设计服务,培育第三方研发机构。积极发展新型材料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重点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完善新型材料中介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体。重点扶持20家优秀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服务平台网络。
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充分发挥我省军工企业技术、人力、装备等优势,加大探索军民融合的市场化途径,推动军民共用材料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辐射。促进军民新型材料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采购等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军民共用新型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优势新型材料企业积极参与军工产品配套。到2020年,新型材料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渠道进一步通畅。
(五)创新驱动工程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建设产业创新联盟。鼓励新型材料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机制造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影响新型材料优势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问题,以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或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引导新型材料企业与国内外上下游产业衔接,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开发合作模式。
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立足自主技术,健全新型材料标准体系、技术规范、检测方法和认证机制。加快制定新型材料产品标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新型材料标准制定,巩固和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加强新型材料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建立重要新型材料专利联盟,通过专利技术转化技术标准,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市场驾驭力强、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队伍,鼓励全省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家向新型材料领域拓展;梯次培育新型材料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对新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新型材料产业相关技术培训。
(六)绿色发展工程
加快企业技改步伐。重点支持新型材料企业技术改造,优先加强科研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利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和装备。选择目前技术成熟、覆盖面广、应用效果显著的先进绿色制造工艺,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加快先进工艺与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保障产业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萤石、石墨、石英砂、优质高岭土等战略性资源保护,加强战略性资源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资源全球化配置,为新型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打击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加大短缺资源地质勘查力度,增加资源供给。
制订行业绿色标准。全面启动制订行业绿色环境标准,组织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改造、示范,开展绿色评价。到2020年,新型材料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推进建立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宏观指导,研究落实支持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等重大问题,强化新型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等政策的有效衔接配合。引导新型材料重点企业、科研院所联合金融、投资等服务机构,成立山西新型材料行业协会,建立新型材料专家委员会。加快建立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督导制度,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运用政府采购、消费补贴等手段提升新型材料产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全力扩大我省新型材料的市场占有率。针对性地开展新型材料领域的招商引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京津冀、环渤海协同发展,鼓励和引导新型材料企业加强与跨国集团、省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来晋投资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省内新型材料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设立分公司或研发机构,更多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扩大一批新型材料产品和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积极参与新型材料国际合作项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国际合作。
(三)强化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对研制国家鼓励发展的关键新型材料实施补贴和进口免税。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转型升级等资金政策,重点支持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领域新型材料产品首批次示范应用、高端附加值应用产品开发推广等,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信用评级和贷款评审制度,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信托产品、股权出资等形式筹集资金,支持各类担保机构加大对新型材料企业及科研机构的融资担保,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落实土地供给、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人才激励等政策,对符合规划的新型材料重点项目给予优先保障。全面深化电价改革、电力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和售电侧改革,优先支持扩大新型材料领域直供电范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
在新型材料产业项目核准备案、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除国家或省有明确规定的项目外,精简审批程序,支持项目尽快落地开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照下限执行,对信誉度好、生产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连续多年合格的新型材料企业,降低监督检查频次和产品抽查批次。建立新型材料产业统计制度,为产业发展提供行业分析和政策信息参考。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新型材料领域,消除所有制差别,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的新型材料产业市场准入条件。

政策措施分工表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参加单位 实施时间
1 加强政策引导,创优发展环境。建立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宏观指导。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信委
省国土厅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统计局
2016-2020
2 优化产业布局,凝聚产业合力。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积极引导现有新型材料企业向新型材料园区集中。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信委
省国土厅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税局 2016-2020
3 加大科研投入,建设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资源的投入,加强创新载体的体系,建设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6-2020
4 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建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支持新型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机制。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经信委
省科技厅
省国土厅
2016-2020
5 加快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为新型材料生产企业提供产业研究、检验检测、标准制定和市场推广服务的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新型材料企业、研发机构提供新型材料信息服务的信息平台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信委
省科技厅
省统计局
省科技厅
省质监局
2016-2020
6 加大招商引资,引导产业集聚。明确招商引资重点。激活企业招商动力。重点推介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型材料等新型材料产业的招商项目。 省商务厅 省科技厅
省工商局
2016-2020
7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人才梯队。制定和实施新型材料产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全省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家向新型材料领域拓展,梯次培育新型材料产业专业技术人才。 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
省工商局
2016-2020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深度解读4·30电价政策

    深度解读4·30电价政策

    2019-05-02 09:30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

    2019-01-10 16:20

  • 国家能源局解读《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

    国家能源局解读《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

    2019-01-10 16:10

  • 财政部:光伏扶贫补助资金优先拨付

    财政部:光伏扶贫补助资金优先拨付

    2018-12-31 13:5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